近年,长春金融服务业巨变,释放强烈发展信号
从成功引进了汇丰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高新惠民村镇银行、绿园融泰村镇银行等一批村镇银行,涌现中钧金融、中青基金等一批类金融机构,建立作为本土“四板”的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到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南部新城东北亚金融投资集团万众创金融的上线、净月金融服务中心10余家金融企业总部、百余家金融机构入驻……回首近年,长春市金融服务业发展风生水起,一直身居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前沿。
在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战略和构建“两新四高”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的引领下,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创新活动积极活跃,地方金融改革取得新成果,金融服务业正全方位、立体化持续向深处发力推进。
作为长春金融服务业创新之举的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浓墨重彩。其中,位于南关区的东北亚金融总部基地交由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的东北亚金融投资集团运营;净月金融服务中心已入驻一汽汽车金融公司、鑫安汽车保险公司、森工融信投资集团、中发金控、吉林省九盈投资集团、吉林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十余家金融企业总部。由于业务合作需要,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吉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区域支行同时入驻。伟峰东第、川渝环球贸易中心、丸红商业综合体、明宇东北亚商务广场等商务楼宇也在大力引进金融、准金融、类金融以及金融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目前,已引进浙商证券、永安期货、吉林省证券协会、吉林省保险业协会、吉林北方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上海申夏基金、榆银村镇银行、东源融资租赁等各类机构百余家。
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突破口,长春金融服务业开启多元化时代。
金融企业体系趋于完善主要归结于“两头”增长:一方面,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本土金融机构,现今,吉林银行、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九台农商行及二道农商村镇银行、南关惠民村镇银行等本土银行已经崭露头角;另一方面则是“筑巢引凤”,在引进金融机构上加大力度,在原有成功引进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韩亚银行的基础上,近两年又成功引进了汇丰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天安保险等到长设立分支机构。目前,长春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38家,证券类机构31家、保险有保险类机构30家。
历经多年探索,长春以中创财富、长春新投等为代表的小贷、典当、担保、期货、投资理财公司、P2P、小贷公司类金融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后,已然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生力军,目前,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已累计开业184家,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融资结构多元化与日益完善的金融企业体系相得益彰。从原来的国有银行“一枝独秀”,到而今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以及租赁等金融机构“全面开花”,一个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机构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架构清晰可见。完善的金融体系恰为多元化融资模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完善的体系架构又能进一步助推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在“有形之手”引导下,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十二五”以来,长春金融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25.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7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1%和7.7%分别增加到3.7%和9.2%。金融业无论是规模、发展速度,还是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民生的效果都显著增强。
信贷总量稳步增长。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2014年长春市存贷款增速均高居第2位。
多层次资本日渐完善。2015年上半年,全市上市企业达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4户。截至目前,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12户。
保险规模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87.6936亿元,较去年同期收入水平增长57.7%。
从数字巨变可以看出,以资本市场为核的金融服务业,正向转型和新一轮振兴中的长春展示非凡力量,释放强烈信号:我们,来了!
当下,亟需加大“输血”功能让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相濡以沫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民间资金投资难问题正在突围、本土金融机构个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留待长春金融的“十三五”新命题仍然不少。
差距即是潜力,短板蕴含空间,金融服务业是长春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更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所在。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把长春打造成金融大市、金融强市,任重道远。
金融服务业改革的动力,来自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为长春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经济进入转型的“深水区”,金融业的改革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必须拥抱资本市场、依靠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改革动力来自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了,金融一定要跟得上。
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是创新并非天马行空,必须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这条主线贯穿在每一次金融服务业改革的部署行动中,为的是让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相濡以沫。
长春作为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以及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密切相连的创业、创意、创新、创客、创造等,均亟需金融服务业的支持作为支撑和活力的注入。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市场、资金市场、金融服务业的助力与注入。随着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巨大的市场容量、丰富的中小企业资源,必将使长春成为金融业成长的沃土。也正因为有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支持,小企业才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未来,在创新中驶入“快车道”不断“造血”方能既大又强
资本市场的力量毋庸置疑。19世纪初,它帮助打通了美国著名的伊利运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演的大并购又奠定了美国强国地位;20世纪后期,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生物制药都由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成长;微软、谷歌,中国的百度、奇虎,无不是从资本市场孕育而生。
从全面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到放开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从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步伐加快;从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到重启国债期货交易……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正意气风发地驶入“快车道”。
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业迎来历史性巨变。长春怎么办?
市委、市政府敏锐地察觉到金融服务业即将到来的发展浪潮和重大机遇。今年4月,长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万民带队赴成都、武汉考察现代服务业发展时,重点考察了金融集聚区、民间金融街、金融监管体系和服务平台、体制机制创新等金融服务业发展情况,吸收经验,决定在创新发展服务业的进程中,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
下一步,长春立足在东北亚的区位优势,立足更好地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遵循金融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的原则,金融服务业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式,重点集聚一大批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和金融后援服务业,努力打造金融产业大发展的诚信环境,建设市场化水平高、服务业态全、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围绕推进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各类资源、资产,以项目高地打造资本洼地,包装优质项目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创立发展基金,拓宽金融资本进入的新渠道。
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利用好债券融资功能,以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进一步盘活证券业的存量资金,增加证券产品的流动性。
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应用推广PPP等新型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发展金融大数据产业,为金融产业提供完善的后援服务。
抓住国家出台新政策的契机,进一步发展保险业,促进保险资金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租赁等新金融产业,力争通过监督管控风险,努力吸引人才,形成有长春特色的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理财四大类互联网金融产业模式。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打造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交易平台。通过上市、债券、私募基金等资本市场工具,发挥直接融资跨地区、高效能、多手段的优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资本市场的造血功能,推动经济实现内涵式增长。
进行资源资本化运作,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多元化为重点,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走资本市场“捷径”,推动产业集聚,造就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
让科技嫁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风险承受能力高、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加快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对长春来说,金融服务业既是亟待发展的现代产业、为现代服务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更是一场头脑革命、一次必须把握的创新浪潮。
我们期待,在转型道路上,长春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像上海陆金所、美国华尔街那样,早日站上金融业创新的潮头,创造辉煌!